金融学:什么是摊余成本?
来自河南的热心网友回答
摊余成本是什么意思?摊余成本怎么理解
1、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实际付的钱.
2、"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元.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由实付数调为票面数——实际付的钱+-摊销掉的(朝面值方向调).
3、投资者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投资收益),比如*9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是指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即应收利息(实际利率计算)与实收利息(票面利率计算)差额,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9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即第二期摊余成本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
4、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5、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
6、一个万能的公式解决所有跟实际利率有关的内容:摊余成本=实际支出+(实际应收利息-现金流入)
7、实际利率法讲白了就是把当时在贷方的那个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那个二级科目,一步步调整到借方,最后归0,当然如果一开始在借方,就调到贷方,那你每一期应该调整多少呢,这个就需要计算,根据实际利率(投资收益)跟票面利率(应收利息)来计算,这个算出来的差额就是你这一期调整理的数额.所以呢,其实摊余成本就好象是利滚利,好比是假如我们这个钱不是买对方的债券,而是用来投资其它的东西,我们一开始的10000,实际利率10%算到一年后我们有多少钱呢,然后对方支付给我们的利息就好比是我们在这一年中,收回的钱,所以最后,摊余成本又得把这部分扣除,算出来的就是真正的年末的本金和.
8、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9、债券折价,每年付的息不够还实际产生的利息,利息未还清的部分追加本金,下年计息基础增加;债券溢价,每年付的钱大于按照市场利率实际产生的利息,相当于将利息都还了,多余的部分还了本金,下一年的计息基础也减少.
10、(1)摊余成本=应付本金余额=帐面价值=实际支出+实际(应收)利息-现金收入
(2)下年初本金=期初本金+期初本金*折现率(即当年利息费)-当年还款额
=期初本金-当年还本额=长期应付款余额-期初未确认融资费用余额
11、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累计的折价摊销(利息调整摊销)或减去累计的溢价摊销(利息调整摊销),即向票面方向加或减;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利息调整摊销额是投资收益与票面利息的差额,大的减小的.利息调整的摊销额在分期付息时一定是递增的,无论是折价还是溢价.
来自安徽的热心网友回答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指用实际利率(此处指同期市场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
来自山西的热心网友回答
你买了一个债券(面值1200元,票面利率5%,5年),该债券折价发行,你只花了1000元就买到了,很开心。但是市场利率是10%。
债券成为了你的资产,期初你付出的成本是1000元,对你来说债券的账面价值是1000元。
持有一年之后,再次进行核算,按市场利率你付出1000元做别的投资应该得到的利息是1000*10%=100元,但是该债券投资所得的利息只有1200*5%=60元,你少得利息收入40元。
这40元是你无形中付出的机会成本,于是加上期初的1000,此时摊余成本变为1040元。
第二年底,再次核算,这1040元*10%-60元=44元,摊余成本变为1084;
第三年第,再次核算,1040+44=1084*10%-60元=48.4元,摊余成本变为1132.4
。。。。。。
每年这样成本累计增加,最后你实际上还是花了接近1200买的这个债券,并没有占便宜。反之亦然。
你买了一个债券(面值1000元,票面利率10%,5年),该债券溢价发行,你花了1200元才买到,但是利率很高。市场利率才5%。
债券成为了你的资产,期初你付出的成本是1200元,对你来说债券的账面价值是1200元。
持有一年之后,再次进行核算,按市场利率你付出1200元做别的投资应该得到的利息才1200*5%=60元,但是该债券投资所得的利息却有1000*10%=100元,你多得利息收入40元。
这40元多的收入可以抵扣成本,于是期初的1200-40元,此时摊余成本变为1160元。
第二年底,再次核算,100元-1160元*5%=42元,抵扣成本,摊余成本变为1118元。
第三年第,再次核算,100-1118*5%=44.1元,摊余成本变为1073.9元。
。。。。。。
每年这样成本累计减少,最后你实际上还是花了接近1000买的这个债券,并没有多得利息占便宜。反之亦然。
来自湖南的热心网友回答
好,我通俗加举例说明之:
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以及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等调整后的结果。
摊余成本的公式为: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减值损失(或无法收回的金额)。实际利息率的公式为:实际利率=将未来合同现金流量折现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利率。
例1:假设A公司2008年1月2日购入B公司2008年1月1日发行的五年期债券并持有到期,票面利率14%,债券面值1 000元。A公司按105 359元的价格购入100份,支付有关交易费2 000元。该债券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最后一年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应根据付息次数和本息现金流量贴现,即“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减去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贴现值+各期收取的债券利息的贴现值”,可采用“插入法”计算得出。
根据上述公式,按12%的利率测试:
本金:100 000×0.55839(n =10,i=6%)
= 55 839
利息:7 000×7.36(年金:n =10,i=6%)
=51 520
本息现值合计 107 359
本息现值正好等于投资成本,表明实际利息率为12%。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2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359
贷:银行存款 107 359
例2:2008年6月30日收到第一次利息,同时摊销债券投资溢价。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7 000
贷:投资收益 6 441.5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58.46
在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为106 800.54元。
来自陕西的热心网友回答
看到这个提问有意思,这个回答也很有趣。我只是补充下,就以发行债券采用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为例吧,无论是溢价发行还是折价发行,如果把初始发行取得的收入作为本金(即10斤铁 ),因为每年期末实际支付的利息费用是按票面价格与票面的名义利率计算的,会与实际利率计算出的利息费用产生一个差异,溢价是正数,折价是负数( 即铁水乘出去1/10 ), 用初始发行取得的收入作为本金减这个差异,即得到摊余成本(铁就是9斤了),以后各期分别以上期的摊余成本作为本期的本金,重复循环计算到到最后一期还本付息时,倒挤利息费用。
没注意到这问题已是一年前的了,又舍不得不在这精彩的回答后留下注解,希望对以后查询这个问题的人有用吧。
来自内蒙古的热心网友回答
摊余成本是指用同期市场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本文地址:https://m.banbaoedu.com/wenda/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