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板报学习网-高中知识-当前文章

莫砺锋与导师的“诗缘”

2019-09-16 08:14:32    文来自/河北省叶城市 1680

导读:本文是来自河北省叶城市的网友投稿,由 刘昱彬 编辑发布关于莫砺锋与导师的“诗缘”的内容介绍

阅读唐诗的门径在哪里?唐诗的优胜处如何探寻?南京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莫砺锋说:“唐诗犹如一座气象万千的深山,我曾通读过存世的全部唐诗,对唐诗这座大山的进山路径和景点方位比较熟悉。我想做那个站在山口向游客指点进山路径和解说沿途风景的导游。”

“导游”是莫砺锋的自谦之辞,事实上,从熟读《唐诗三百首》,到出入《全唐诗》,反复阅读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的文集,莫先生绝对算是中国当代最熟悉《全唐诗》、最了解唐诗艺术的学者之一。近日,莫砺锋来到Page One书店北京坊店,以《唐诗苑的入门与探幽》为题,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唐诗阅读经历,讲述老师程千帆先生的为人为学以及自己和文学相遇的难忘记忆。

1966年,莫砺锋高中毕业,高考志愿他填了“三个清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清华大学数学力学系、清华大学自动化控制系。他期待在高考中金榜题名,日后当一名工程师。“但是还没等我走上高考考场,中央就通知废除高考,‘文革’开始了。”

和当时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莫砺锋选择了下乡插队。知青的生活很苦闷,每天用镰刀、锄头劳作,他觉得日子单调极了。十年中,理科生出身的莫砺锋开始慢慢读一些文学书,“蹇驴破帽”的杜甫像一个同样潦倒的知音慢慢走进他心中。

1977年恢复高考,莫砺锋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仅一年后,他便提前考研,成为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系的硕士。当时他并不知道当代著名的文史大家程千帆是谁,只因南大那年古代文学招收唐宋方向研究生,而自己在农村空闲时“背了几千首唐诗”。入学之后,莫砺锋才发现自己和程千帆的经历惊人的相似:两人都想学理工专业,最终阴差阳错学了中文;两人都因时局原因下乡劳动,最终收获了许多农业知识。某次,莫砺锋陪程先生在南京玄武湖边散步时,程先生指着一块草地说:“这够五头牛吃一天”,莫砺锋点头说:“对,老师说得很准确,我也有经验。”

莫砺锋是程千帆晚年再上讲坛带的第一届研究生,对于没有受过完整本科中文教育的他,程先生制订了严格的培养计划。从先秦时期的经典到唐宋的大家别集,程先生开列数十部必读书,并要求学生研读每部必读书之后,撰写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论文。由无书可读的乡下迈入书山学海的大学堂,莫砺锋也异常勤奋,一路苦读下来,接受了完整的学术训练。

为了培养弟子的写作能力,程先生通过合写论文的方式加以训练。莫砺锋曾与程先生合写过多篇论述杜诗的论文,《唐诗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收录的《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读杜甫等同题共作的登慈恩寺塔诗札记》一文,就是他们合作的文章。该书选辑了程千帆11篇具有代表性的谈论唐诗艺术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程先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古典诗歌中一与多、小与大、曲与直、形与神的艺术创作规律,还详细地辨析了唐朝边塞诗中的地理、方位的虚与实问题,以及《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被理解与被误解的问题等。程先生退休后,莫砺锋接替老师主讲杜诗的课程。

后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莫砺锋的《莫砺锋讲唐诗课》,该书汇编了他的40篇文章,以专题的形式解读由初唐到晚唐诗歌的诸多面向。一篇篇读下去,作者仿佛引领我们回到了千古名诗的诞生现场,去追寻诗人们的传奇人生,体悟唐诗的生命力与感发力,感受其蕴藏于最美汉语中的不老诗心。

日升月落,如今莫先生也已迈入古稀之年,头发已经花白的他依然在学术领域辛勤耕耘。近年来,他还积极参与各种普及古典文学的活动,他说:“怎样让读者来阅读李白、阅读杜甫,我认为是比学术研究更有意义的,所以我花大量的时间来从事普及工作。”他希望让古典文学惠及更多的读者。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6日第10版 

本文地址:https://m.banbaoedu.com/gaokao/5954.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板报教育网刘昱彬编辑发布,所有权归板报教育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板报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评论

相关推荐

最新资讯